一、中心简介
(一)山东省运动健身技术创新中心
“山东省运动健身技术创新中心”由山东体育学院、山东大学、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泰山体育产业集团等21家产学研单位联合申报,于2023年12月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厅批准立项建设。
技术团队拥有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等多学科交叉的高层次创新研发团队成员75人,其中固定人员64人,拥有博士36人,拥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泰山学者”“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高层次人才10人。
技术创新中心以运动健身领域前沿引领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应用为核心,重点开展运动健身的关键理论及技术创新研究、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的关键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研究、基于数字孪生和人工智能的运动康复关键技术研究以及运动健身检测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二)智能体育装备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
“智能体育装备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以山东体育学院为依托单位,以泰山体育产业集团、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深圳泰山体育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大学威海工业技术研究院等作为共建单位,于2023年12月获得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立项建设。
工程研究中心充分利用依托单位和共建单位的优势,开展智能体育装备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学研的高度融合,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体育装备体系。中心拟在竞技体育、全民健身及学校体育等领域开展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有:开展智能体育装备的新技术研发和应用研究、智能体育装备新材料及新工艺的开发和应用研究、系列智能体育装备的研发及产业化等。
工程研究中心固定研发与试验发展人员共66人,高级专家18人,博士35人。研发团队专家成员多人入选“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国家重点人才工程”“泰山学者”“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人才工程。人才队伍涵盖工程研究中心各个研究方向,具体专业涉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电子科技、计算机科学、体育科技、机械设计、材料科学、运动生物力学、传感器开发与设计等专业领域,具有完善的智能体育装备开发知识体系。
二、引才需求
(一)引才方式
1.全职引进:通过调动、招聘等程序,人事关系进入山东体育学院。
2.柔性引进:人事关系不必转入山东体育学院,以兼职、智力引进、人才联合科研攻关等方式服务于山东体育学院的科研平台。
(二)引才研究方向
两个中心致力于建设多学科交叉的高层次创新研发团队,引才相关研究方向如下。
1.山东省运动健身技术创新中心: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心理学、运动康复学、生物信息学、统计学、人工智能、大数据、运动医学、预防医学、公共卫生、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领域。
2.智能体育装备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碳纤维复合材料、烯烃类高分材料、环氧树脂、数字孪生、自动化控制、芯片、运动追踪及图像处理、运动仿真、软件系统开发等领域。
(三)引才类别及条件
基本条件: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身心健康,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师德师风和科学道德。
1.首席科学家(2-3人)
学术造诣高深、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国内外同行公认的重要成就、具有带领本学科赶超或引领国际先进水平能力、具有很强的团队领导和组织协调能力、能够带领学术团队协同攻关,入选国家级人才工程人员等;海内外一流大学著名教授,或具备相当水平的优秀人才。年龄一般不超过60周岁。
2.科研创新带头人(6人)
在体育及体育交叉学科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突出学术成果、有较强的团队领导和组织协调能力,具有带领或协助科研团队在相关研究领域赶超先进水平、入选省部级及以上重点人才工程人员等;在海内外一流大学(科研机构、科技企业等)担任相当于副教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科研、科技成果的拔尖人才,或具备相当水平的科研、技术创新优秀人才。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
3.青年科技创新骨干(18人)
科技创新能力突出,创新发展潜力较大,工作基础扎实的博士后、博士,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
三、福利待遇
福利待遇实行“一人一议”。
(一)首席科学家
提供不低于100万元(税前)年薪及200万元(税前)安家补贴。
(二)科研创新带头人
提供不低于50万元(税前)年薪及150万元(税前)安家补贴。
(三)青年科技创新骨干
提供不低于30万元(税前)安家补贴。
(四)柔性引进人才福利待遇面议。
四、应聘方式
有意向者请将简历同时发送至中心、人事处联系人邮箱,邮件主题请标注“姓名+中心应聘+高校人才网”。简历应包含个人基本信息,联系方式,学习和工作经历,主要学术成果(论文、项目、专利和获奖情况等)。该公告长期有效。
五、联系方式
(一)山东省运动健身技术创新中心
联系人:田老师
电话:0531-89655388,13854189377
邮箱:263852137@qq.com
(二)智能体育装备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
联系人:卢老师徐老师
电话:0531-89655167,15966609460,13791332151
邮箱:707307376@qq.com
(三)人事处
联系人:宋老师,赵老师
电话:0531-89655186,89655180,13553187567
邮箱:hr@sdpei.edu.cn
依托单位山东体育学院简介
山东体育学院创建于1958年,是中国高水平省属普通高等体育院校。现建有济南(校本部)、日照两个校区。正在建设的山东体育学院青岛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占地600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为政府交钥匙工程。山东体育学院新的主校区建设已纳入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规划并获省政府批准。
学校以体育学学科为主,是全国首批体育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和体育学硕士一级学科授予权单位、山东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体育学下设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运动康复学等5个二级学科,自设体育装备工程二级学科,以及3个体育专业硕士学位培养领域,与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英国拉夫堡大学等多所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现有本科招生专业17个,其中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休闲体育、体育经济与管理4个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体育教育、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人体科学、特殊教育、运动康复、应用心理学、健康服务与管理、舞蹈表演等8个专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特殊教育、运动训练等3个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培育立项建设专业群。在全国首开马术运动与管理、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先河,是全国5所获得智能体育工程本科专业的院校之一。建有全国唯一省部共建的国家足球学院、国家篮球学院,以及中国举重学院、中国橄榄球学院和中国轮滑学院5个国字号学院。
学校现有运动健康与健身科技实验室、体卫融合实验室、运动生物力学实验室、智慧体育与工程实验室、校企合作实验室、运动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运动心理学实验室、体育健身器材装备与技术实验室、运动与健身科学实验教学中心、运动与健身科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运动监控大数据中心、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中心、数字体育实验教学中心、黄河流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重点实验室等20余个重点实验室和教学示范中心,各类仪器设备总值约2亿元。图书馆藏书280万册(含电子图书),是省内最大的体育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学校不断深化“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创建了30余个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文创基地,包括国家体育科普基地(科学健身与健康促进科普基地)、国家体育总局科学健身示范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螳螂拳)、山东省科学健身指导中心、山东省青少年脊柱健康促进中心、山东省校园足球发展研究中心暨校园足球训练总营、山东省体育产业研究院、山东体育政策研究中心、山东省互联网+体育科技协同创新孵化基地等。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等单位共建国家体育新经济产业发展研究基地,联合沿黄九省区有关单位共建黄河流域体育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共同体、黄河流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受省教育厅委托,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和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秘书处、山东省省级体育专项特色学校管理办公室设在我校。其中,2023年山东省科技厅批复我校设立的山东省运动健身技术创新中心、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准我校设立的智能体育装备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是实施体育+跨行业、跨学科、跨单位协同,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重要创新平台。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引育并举,着力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优化、富有活力的高水平人才队伍。现有教职工71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中正高级职称72人、副高级职称239人,博士生导师16人、硕士生导师284人。具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家等称号的高层次人才60多人。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省部级教学科研创新团队10个。近5年主持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51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16项,科研项目经费总额达到9185.13万元;发表高水平论文500多篇;出版著作60部;获得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等69项;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科研奖励多项。
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变更请以原发布者为准。
来源链接:
http://www.sdpei.edu.cn/news-show-19984.html
微信搜索公众号【看山东】关注后在对话框回复:
【招聘】:查看山东各区市更多招聘信息